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破除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的“玻璃门”
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颁布,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这一业态萌发。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正式施行,将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推进有法可依的新时代,但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玻璃门”。
“多点执业推行初衷之一是促使医疗资源在社会中更均衡地流动,满足各方特别是基层需求。现实中,医生资源往往跟随资本亦步亦趋,大多流动到社会创办的,可以带来更高收益的民营机构,很少流动到基层医疗机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鲁晓明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同一医生在民营医疗机构的挂号费可以成倍甚至十倍增长,而医生参与多点执业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
社会上,面对和公立医院完全不同的收费标准、公立医院挂号难、医生看诊时间短等现实因素,群众对医师多点执业合法性存在疑虑,甚至有医德上的质疑,导致医患关系矛盾加剧。部分私营卫生机构因未能纳入医保范畴或者纳入程度不足,更是削减了群众选择的意愿。
鲁晓明分析指出,高级别医生是多点执业的“香饽饽”,层级较低的医生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依附主执业点提供的平台和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在医生多点执业受法律保护的大背景下,虽然主执业机构不再明令禁止医生在其他医疗机构执业,但是出于保持核心竞争力、便捷管理等因素的考虑,这些主执业机构常常是持不鼓励的态度,甚至在实际运行中变相实施不利于从事多点执业医生进步的做法。此外,医师多点执业风险分配制度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为此,鲁晓明建议,建立主执业机构经济补偿和政策支持机制,消除输出多点执业医生之忧;鼓励引入社会保险资本,提供医生、患者避险保障服务;完善医师协会机制,由协会协助处理医疗纠纷和矛盾,帮助保险公司和患者对接,保证医师可以安心本职工作,还可建立就医质量监督机制,对多点执业医师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管;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多点执业政策能入民耳,贴民心,顺民意,开通优秀多点执业机构公示渠道,推动多点执业这一业态的健康发展。